我们都忘了自己曾经是个孩子
现在的孩子是学得太多,玩得太少。
撰文 | 蔡朝阳
《看天下》杂志原创出品
作为家长都有一种紧迫感,希望我们的孩子什么都不落下。应试的那边不落下,素质的这边也不落下。
我也是这样,为孩子买了数学课,买了编程课,还买了艺术课。要是每一节都听的话,我家娃每天4个小时的自主安排时间也都被占用了。但我知道我购买这些课的心态,因为,不买不听的话,就吃亏了。别人家娃的成长,一日千里,俺家娃呢,还是一个熊样,内心的焦虑,难以名状……
好了,我们终于找到根源了,你看,买这么多课,其实,只是因为,我们这些父母,很焦虑。我发现,孩子妈给孩子买课,其实跟孩子妈逛淘宝是一样的,明知道买了没用,还是要买。为什么呢?因为买了就等于拥有了,就似乎暂时地纾解了焦虑。
很显然,这种购买,并不是孩子的需要,而是家长的需要。以为了孩子好的名义,来为自己的焦虑买单。殊不知,即便买了一大堆,焦虑仍然在那里。所以,对家长而言,当务之急,其实是有效地、持续地、显著地缓解自我的焦虑。
而且我们的孩子还有时间玩吗?
一般而言,我们的孩子都是在体制内学校上学的,每天早上8点到校,回家已经下午17点。为了保证睡眠,一般晚上21点总要上床睡觉了。也就是说,每天,孩子们可能自由安排的时间,无非就4个小时,这4个小时,还要吃晚饭,写作业,要是再有一节网络课,那么,我们孩子,还有时间运动吗?还有时间去户外吗?还有时间玩乐高、读闲书、看电影、玩游戏、交朋友、画画、发呆吗?
总之,我深深地觉得,我们的孩子,不是学得太少,而是学得太多,每天被我们大人支使得团团转,为了一个所谓的美好将来,而丢失了当下。孩子每天忙着完成父母老师的指令,已经成为了父母的附庸和学习的附庸,他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,能在童年,就开始逐步建立自我呢?而一个不能建立自我的人,我不认为他的未来,会有多少你们以为的可能性。
我看到怏怏不乐的孩子,背着沉重的书包,从一个培训班奔向另一个培训班,心里想起达明一派的一句歌词:灯光里飞驰,失意的孩子。但若是奔向球场,奔向游乐场,恐怕孩子的心境,会有所不同吧。最显而易见的道理,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,一张一弛文武之道,孩子紧绷的弓弦,也需要有适当的放松呀。
现在的孩子,缺的不是写作业和补习班,而是自由的玩耍。
为什么孩子爱玩,不爱写作业?
关于教育,我被问到过很多问题,其中有一个是,蔡老师,我家孩子不爱写作业,只爱玩,可怎么办。
在我被问到的很多家庭教育问题中,这是比较多见的一个,恕我直言,也是比较初级的一个。
《银河补习班》剧照
我们总是会被一些问题的表面所困扰,而忘记了教育的核心所在,这往往是一种教育的短视行为,被手头的迫切需求所驱使,头痛医头脚痛医脚,而忘记了要用一种较为长远而深沉的教育眼光去看待这件事。毕竟,孩子会走出童年,有漫长的人生历程。
当然,这个要求比较高,暂时不一定能做到。那好,至少当下,我也建议,家长需要有一种更为贴切的视角,去观察,究竟在孩子身上,发生了什么。
贴切,这个词特别好。以前文青时代,看小说家的创作谈,其中有一个说法,叫做贴着人物去写。现在做儿童教育,也总是觉得,需要贴着儿童去思考,去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是什么。
那么,当我们家长困扰,为什么孩子爱玩,不爱写作业的时候,很显然,并没有贴着孩子去想,纯粹是一种成人思维的投射。而我们有这种程式化的思维,其实是经过很多很多年的训练而成的。
为什么没贴着孩子?因为玩是孩子的天职。
家长发问的这个问题,其实还可以细化,因为还有各种变体。
比如,有人问,为什么我家娃总是坐不住,一坐下,就扭来扭去,好像凳子上长了一个钉子。然而我去摸摸,并没有。
还有呢,为什么我家娃一坐下来写作业,就要做各种小动作,玩玩指甲呀,画画小人呀,削很多铅笔,削得特别特别好,精致,然而就是不做作业。
还有,我家娃自己有一个独立的书房,可是一到做作业,他三分钟出门一趟,要么是喝水,要么是啥东西找不到了,总之三分钟出门一次……
哑然失笑的家长说,这不就是我家娃吗?
还有继续控诉的,娃学钢琴,多高雅,可是他一学钢琴就想上厕所。上厕所30分钟,练习的时间一半就过去了。
拉小提琴亦复如是。
作为思虑甚远的父母,接下去就得考虑深层次的问题了,这孩子,该不是有多动症吧?该看医生了吧?该药物控制吗?
思虑一层深似一层,宛如剥洋葱;焦虑也一层深似一层,简直要崩溃。但父母所思虑的,唯有一个角度,俺家娃怎么了。怎么都不会去想,俺自己怎么了。
我看过动画片《夏洛的网》。女孩芬恩喜欢一头落脚猪,就是威尔伯,连上学都带去,藏在抽屉里。这小女孩,也太怪异了吧。她妈妈果然忧心忡忡,以至于带去看心理医生。可是心理医生只跟她说了一句话:这就是童年。
电影《夏洛的网》剧照
魔法岁月
回顾一下,我们童年时被逼着去学的那些个才艺,究竟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了我们生活的日常,或者赖以生存的技艺?
我小时候学过毛笔字,老师就是我的外祖父,一段时间里朝夕相处的。可是,现在我最大的心痛就是,书出版了好几本,但我的签名,字迹难看得像皮皮虾跟我走。所以我最怕签名售书,一伸手,就暴露底细了。
倒是我童年时最喜欢做的事情,也就是被大人批评的两件事,对我的现在,产生了莫大的帮助。嗯,我最喜欢做的两件事,一件是发呆,一件是看闲书。
现在成为了一个教育者,人到中年,读很多教育书,才理解到,发呆,其实是脑子在心无旁骛地思考和想象,而读书,则触发了一个人思维逻辑能力的发育。
我认为这句话就是一个真理:童年,是一个最大的无所事事的集合。
虽然无所事事,可那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快乐和伟大记忆的贮藏。安德烈·塔可夫斯基几乎在用他所有的电影去追溯和构想他童年的时光,在《牺牲》中他把题词献给了他的孩子——“这部电影是拍给我儿子的,充满了希望与信心。”那是你没有办法忘却的岁月,按照本文的说法,孩子们都处在他们独特的宇宙里,这个宇宙他肆意畅游,孑然一身。他做他想要做的,完成他想完成的,他用神奇的幻想填补世间万物的不解,他亲手造就了他的宇宙。
之后,“也许就是将孩子们所拥有的如此精彩的宇宙存在逐渐忘却的过程”。这是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的名言。
关于孩子的独特精神世界以及认知规律,蒙台梭利《童年的秘密》,以及美国的塞尔玛·弗雷伯格所著的《魔法岁月:0-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》,都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参考。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丰富的潜能,但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,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,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。这点重要性在于,“儿童并不是一个只可以从外表观察的陌生人。更确切地说,童年构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,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。”
电影《圆梦巨人》剧照
所谓“魔法岁月”,无非就是指,儿童时期是一个充满幻想的时期。这一个时期的独特认知方式,便是,孩子的成长中,有特别多的幻想成分。现实世界对孩子们来说,一定程度上是不可理喻的,但他们用各种各样的奇特幻想,来完成了对现实世界的理解。这些幻想,不决定孩子究竟会成为怎么样的人,但是,至少将会给孩子准备足够多的可能性。
作家粲然把塞尔玛·弗雷伯格称作是整个奇幻的童心世界、这段幽闭难述的魔法岁月的翻译者与代言人。《魔法岁月》致力于呈现婴幼儿时期的特质,将心灵混沌与曙光微明交织的状态,精准、科学、系统地表述出来,却又充满洞察力与人性的敬畏。
儿童的世界自有其独特性。身为寻常的知识父母,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育儿专家,但至少我们可以学习。我所谓的适得其时的阅读,便建立在这样一种对潜藏在幽暗之中的魔法童年的认识之上。从而来重新认识儿童阅读的特点,以及其中蕴藏的重大意义。
基于以上的对童年的特质的理解,我概括为一句话,就是我常说的,温和地保护孩子的不知情权。尤其是孩子进入了基础教育阶段之后,基于目前基础教育的严苛的现状,我们更需要用自己的智识,为孩子的个性自由发展,谋求一点点空间。
捍卫童年
我们作为当下时代的父母,最主要的考虑在于,究竟可以为孩子们做什么。因为学校教育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教育的全部,有很多地方,还是可以加以弥补的。那么,怎么样用我们的力所能及的行动,来捍卫这个唯一的童年呢?
还有,所谓捍卫童年,这个词貌似很悲壮,但其实,我一点也不悲情,而是很快乐。因为捍卫童年,无非就是捍卫孩子们的天真的好奇而已。只要顺应孩子们的天性,因势利导,其情感、智力、情绪等等,自然便按照其本来的模样得以生长,是其所是,得尽天然。
《龙猫》剧照
有一点是我的坚定的看法,就是,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而言,知识性的内容的灌输,并不是最重要的,教育的要素在于唤起孩子们成长的内驱力,而成长的内驱力,很大程度上来自游戏力。
最会玩的孩子,其实拥有最深远的发展潜力。有远见的家长都会看到这一点。童年漫长,考试分数不说明这个孩子的智力情况,而知识性的内容的灌输,也完全不重要。那么最重要的是什么呢?无非因势利导,让孩子们自己上路而已。
我知道,好多家长想要了解教育,是抱着一定的功利心态的。这些家长的意图与我的观念恰好相反,他们或许会认为:教育一定有着某种灵丹妙药,某个诀窍,某个机关,某种妙药仙丹,包治百病,服食之后功力大增。就像郭靖的奇遇,不是郭靖的一生勤勉成就了他,而是诀窍与奇遇成就了他。金庸小说之所以是中国人的春药,广为受用,因为往往契合中国人的价值观。比如,中国人传统的功利主义,投机取巧的精神,于斯为盛。比郭靖更奇葩的是虚竹,一个长得很挫的小和尚,因为获得了逍遥派掌门一辈子的内力而飞黄腾达。
但是事实上,我们知道,这种奇遇,被叫做成年人的童话。这不是事实。
根据以上的现实选择与基本判断,根据我的阅读与思考,我对儿童教育的看法有以下三条基本原则:
第一、学习力的核心在于内驱力。
第二、游戏力是打开内驱力的重要方式。
游戏的过程,就是孩子们建构对世界的认知的过程,并且,游戏是孩子们创造力勃发的时刻,因为人归根到底是一种有创造力的生灵,只有创造的时刻,才是最为享受的时刻。即是说,游戏,才是孩子们最重要的生活,游戏不是游戏,而是生活本身,是劳作本身,是意义本身,更是潜藏着无数创造的可能性的时刻。
《龙猫》剧照
第三、穿越成长的核心。
只有在内力觉醒的前提之下,成长的动力才会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。所以,最好的教育便是开启孩子内心一点灵明的教育。着眼于这一成长的核心,给孩子们插上飞翔的翅膀,这是我们的教育最重要的部分。
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,一个三岁的孩子,他就是完整的三岁,而非六岁的一半。这就要求我们用孩子的视角,去跟孩子沟通,并且从孩子认知特点角度,去看待孩子的学习、游戏、阅读等各方面的特质。阅读与游戏,建构了孩子对世界的认知。而这个准备期越长,孩子的潜力便保护得越好。
电影《圆梦巨人》剧照
* 摘自《我们现在如何做父母》,略有删改
儿童节快乐!↓↓↓